《设计》专访|郭春方:立“以人为本”为轴心,多学科交叉融合共促社会发展

来源:设计杂志微信公众平台  时间:2021-09-29


郭春方,吉林艺术学院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设计学类教指委委员,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指委委员,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文旅艺术行业就指委副主任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艺术设计分委会专家。长期从事创新人才培养、设计教育工作,北京2022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设计团队总负责人;国家一流专业视觉传达设计负责人;国家一流课程视觉形象设计负责人。


《设计》:吉林艺术学院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综合类艺术院校,一直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服务,建立了多个国家一流专业和创新中心。能请您分享一下贵校立足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艺术设计,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的经验吗?



郭春方:吉林艺术学院一直是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艺术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地,其人才培养特色更注重应用性、技艺性和实践性。 


近些年来,吉艺应该说是占据了综合性艺术院校艺术类学科专业齐全的优势,学校的造型艺术、视听艺术、语言艺术、形体艺术等都是学校专业教学的一部分,我们一直在试图打破传统,从单一、平面的教育模式向多元、立体、复合型的教育构想探索某种可能,例如:将平面设计与新材料、新工艺结合,音乐舞蹈与多媒体艺术结合,戏剧影视与互动艺术结合等等。当然,这些创新与突破的实现,需要以系统了解和掌握各学科知识为前提,只有这样在学科融合中的创意才会风生水起。


《天地永乐·中国节》主题视听音乐会视觉设计  

作者:吉艺创作团队


比如2010年,我校就开始组建3D艺术实验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包括3D艺术影像创作研究和数字化公共艺术创作研究,以此“中心”为依托,数字雕塑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建立。2010-2015年,“中心”积极为国家尤其是地方社会发展服务,完成了3D艺术作品58部,获得专利6项。2018年,由该教学团队策划组织的《3D科技写实雕塑人才培养》项目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吉林艺术学院3D艺术实验工程研究中心


2019年,我校还策划了一项数字媒体技术和传统影像艺术结合的展览项目,叫《“幻雪”数字摄影作品展》。这个项目不同于传统摄影展,作品类别涵盖多维静态摄影作品、跨界动态摄影作品、先进影像摄影作品和计算机图形图像摄影作品,是用科技的新思维创造艺术无限可能的一次探索与尝试。这个项目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的资助,在长春、厦门、南京、杭州、成都、北京六所城市进行巡展,在北京站的活动中,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正式将《“幻雪”数字摄影作品展》纳入北京2022年冬奥会系列文化活动。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幻雪”数字摄影作品展》


《设计》:您在很多访谈中都谈到了对学生美育的培养,您是如何在教学中将中国传统造物技艺与审美思想与现代新媒体文化进行融合的?



郭春方: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此论对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开创起到奠基性的作用,可见,美育很早就已成为有识之士的美学大家们共同举起的精神旗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这种精神和风范,无疑是一种文化自觉、自信的深刻体现。


我国传统工艺源于农耕时期的文化与审美需求,中国历代能工巧匠不断地研究新工艺、发现新材料、创造新形式,然而总的来说仍是手工业时代的产物。那么,传统工艺要活在当下,就要从根本上寻找它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要把中国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这里包含两方面,一是要将生产内容融入现代生活,考虑如何让历史的产物为今天的生活服务,为今天的人服务;二是要将传统工艺技法与现代生产技术以及当下的新媒体文化加以结合,保留传统工艺的精神内核,再改造或扩大生产手段。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站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节点上,我们需要以时代的角度重新回顾传统工艺,同时展望未来,要智慧的为现代设计提供“传统身份”,为传统工艺提供“现代思考”,唯此,才能更好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进行融合,创造出更多既有中国智慧又有现代意义的作品与产品用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吉林艺术学院世界经典雕塑绘画临摹馆


吉林艺术学院世界经典雕塑绘画临摹馆


《设计》:基于“健康中国”的主题概念,您可否给我们分享一下您在这方面的思考?



郭春方:“健康中国”是党中央从长远发展和时代前沿出发作出的一项重要治国理念,推进健康中国这一理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可以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个伟大实践。


健康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从这个角度看,健康中国所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情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而“以人为本”恰恰也我们设计专业的最高命题,因为设计的本质是服务于人的,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一种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生活需求而很实际且很具服务性的创造活动。由此可见,无论从哪个角度,我想我们都可以将“以人为本”立为轴心,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然后将其科学、艺术、技术等进行交叉融合,再将成果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由此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设计》:武汉轻工大学设计学院这几年一直聚焦“大健康、大食品”方向,各个专业和学科也在做一些跨学科合作的尝试,同时也为地方品牌进行了一些设计服务。郭院长能否在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给予一些好的建议?



郭春方:我们都知道,武汉轻工大学的轻工食品大类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领域相关学科特色鲜明,食品类学科优势明显,近些年围绕健康生活方式、健康产品、健康空间、健康文化,形成了一批成果,我相信这些成果都是从深厚的基础研究起步的,所以,就一所大学而言,首要推进的还是学科的基础建设与内涵建设。其次,从时代发展的进程来看,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将演变成一个智能社会,人类未来将进入到一个迅速变革的阶段,其深度和广度我们还想象不到,我想,越是前途不确定,越需要创造,这也就给今天的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在这样的时代面前,我们的艺术与艺术教育当然也必然要适应全球信息时代的浪潮,积极主动地促进艺术与科技联姻。


《设计》:您负责策划和设计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重大社会项目,能分享一个让您印象最为深刻的项目吗?



郭春方:我想大家对2022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的形象已经非常熟悉了,这是我在2019年带领吉艺团队设计的项目,项目前后历时了近一年的创作时间,从全球近6000件征集作品中获选,应该说得到了北京冬奥组委与业内同行的广泛认可。


这个项目缘起于2018年9月,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全球征集活动宣讲团到了吉林艺术学院,在组织师生申报后大概三个月左右,我接到北京冬奥组委通知,在全球征集的近6000件作品中,吉艺有2件作品进入前十名,其中,名为“吉祥如意”的中国结、中国灯笼形象脱颖而出,可进入下一轮修改。在这之后,我们团队就开始了近一年的创作修改工作。这一年的时间团队成员共往返北京冬奥组委会22次,历经3次主体形象转换、32套方案递交、20000余张草图设计,先后完成了平面、动画、三维、吉祥物表情包等设计工作,在项目高度保密的情况下,最终圆满完成了设计方案及各项设计制作任务。


“雪容融”它是一个点亮梦想的灯笼宝宝,设计理念源自中国传统春节中家家张灯结彩的大红灯笼,这也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元素,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在创作中,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就是如何让这一直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更具有世界性,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将基本元素进行艺术处理和优化整合,着重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语言进行碰撞,比如“雪容融”有着白色积雪形的小脸庞和覆盖积雪的如意头饰,这个形象的直接来源就是中国民间俗语“正月十五雪打灯”的意象;还有“雪容融”头上的装饰纹样,“正形”和平鸽纹样的国际辨识度较高,“负形”中的“天坛”图案是典型的、蕴含着老北京主题的符号性语言。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还利用了中国传统的手工剪纸工艺,团队成员专门用剪纸尝试各种设计方案,在这样的思路和尝试下,最终形成了“雪容融”头上的装饰饰带,确保了观众在看到“雪容融”时,能够很容易在其中产生中国文化的归属感,也符合了吉祥物设计原则中应具有的“辨识度”高的要求,同时能够加深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认同感。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