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从「中国样式」到「中国方式」—— 传统造物的现代转译路径

来源: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微信公众平台  时间:2021-08-27



中国传统造物文化如何在当代重新焕发新生?如何让中国造物在当下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价值中走向国际?我们决定:从样式向方式进发。


演讲嘉宾:

张明教授,博导,教育部首批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文化部文化创意重点入库人才、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设计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教育工作者、首届紫金文化创意英才。


# 设计背景


· 中国工业设计发展进程 ·


从60年代开始到现在,工业设计的教学一直是在不断的演进的。从一开始美学的范畴到产品开发,到品牌营销系统整合,再到智能创新。直到10年代,有了设计工具Auto CAD,photoshop和3Dmax建模的软件。



我们从美学一直跨越到了现在,是一个很大的知识框架的融合,到了15年以后,文化科技的融合,在当下已经变成现在的一个趋势。

· 中国样式 ·


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转译的方面,大众对文化的浅表解读导致了“样式”的泛滥。



· 基于文化的原创设计—社会需求 ·


十九大报告4大标准实际指出对文化原创设计的社会需求,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叫做美学搭建。而市场上两个案例品牌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一个是来自日本的无印良品,一个是意大利的ALESSI。这两种品牌都是采用一种生活理念来给延续生活中的创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从11年到18年无印良品的营业额不断增长,分析其本质是其用了一个理念叫做“减速的东方生活哲学”。在全球700多家店里面中国占400多家,中国讲起来虽然是是东亚文化的中国,但是却反过来消费,由日本反向循环到本土市场,这对我们来说是需要反思的一个方向。



# 中国方式研究

· 中国方式的研究现状 ·


从中国传统文化到传统的造物现代,我们其实即有理论层面,也有思维层面,在传统设计层面有几部分的学术研究工作,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国传统器具设计。



其中在中国方式的研究上,我们希望是从样式浅表的解读项目的方式去转化。



-东西方认知差异

对于结婚这件事情,实际上我们对于东方和西方的认知是有差异的,我们现在的婚礼开始穿西方的白色的婚纱,事实上是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公开结婚开始的,那个时候他就把西方的这套东西带过来,那么在这之前,包括我们现在在婚礼中间,我们新娘要换两套婚纱的时候,一定有一套西式的一套中式,这是一个方式的问题。



-东方地域认知差异

当我们把文化分辨率放到东方,对于日本和中国对于龟的解读,吉祥还是这个丧偶化,也有不同的表达。因此我们在做文化转移的时候,实际上它面临文化解读的通路的问题。



· 中国方式的研究路径 ·


鲁迅先生讲现在革命家里的房子要搬回家,为什么我们中国会产生这样的创举,其实是和我们的建筑是有关联的。


-中国的建造方式与材料使用方式

中国的建筑建造方式是和西方反过来的,承重的结构是柔性材料质量和组织,而隔墙是比较化石性的材料,比如说灰泥和夯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中国又处于东亚的北温带,降水量比较大,因此它的这个顶是要是斜顶。另外一个现状是中国建筑中最大的大梁之上实际上是空的,这是中国的建造方式与材料使用方式。

-家庭的组成方式

中国四合院或者江南的几进院子,表现出来的亲子关系是非常近的,所以几代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之下。而又因为梁上面是空的,一些梁上君子就可以从祖家爷爷辈到爸爸辈到孩子辈,造成了一个现状,即没有私人空间。

在同样一个屋檐下,既要保留小朋友的天真烂漫,同时也要满足成年人的空间,就需要自己有一个小环境,因此就会出现一个内建筑的雕花大床,那么再加上随着气候的改变夏天和冬天温差很大,内建筑的雕花大床能够满足保暖,结合几种方式下的创举只能出现中国这样一个环境。

因此中国存在很多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和我们的造物方式以及独有的造物状态是息息相关的。

 

· 当下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运用中的分析  ·


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我们归纳了一下最低层级,中间层级和最高层级的图案样式和方式。

-最底层级样式

所谓最低的层级是就是剪贴式,如图中的青花瓷手机,只是图案纹样的简单堆叠。

-中间层级方式
第二个是在故宫博物院文创做的胡椒和撒盐器,销售场景只能在故宫博物院或者台北故宫博物院,但是买回去以后实际上用处不大,原因是用清朝的玩偶代表中国文化存在不妥,其次是西方人在生活中较少存在使用中式调味料的场景。



-高层级方式

同济大学李永忠老师设计的竹台采用中国的燕尾水和插笋做出“你我同舟”的一个烛台,它融合了东方的节奏和西方的功能,成为李永忠老师做的品牌中销售最好的产品。

在此产品语义中,一凹一凸 一阴一阳中间有个插锁,象征着缘分,情感牢不可破,风雨同舟等美好寓意。所以此产品转译的非常完整。

不论是在伦理与等级 材料与构建,生产和使用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因此我们要用造物的方式开始重新来设计我们的现代生活。



# 中国方式设计研究案例

-拂翼
而中国人对扇子的情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都有长辈打扇子睡着的童年回忆,有着自己的情感需求,因此我们做了一款中国人的电动扇。




-影戏

通过灯的几何变化增加增加人与灯的互动,当人越靠近灯时,变化越小,增加生活趣味。


-觉物
提取明代家具中的罗锅枨结构,用金属代替传统木料来表现家具的支撑,以此体现家具的轻盈之态。


-非编
通过对树脂和乳胶的本身特性的研究制作出非编制类用品。


-视幻屏风


-呼吸的灯
用折纸的技术设计一款可变体积的灯


-和盒
利用传统的榫卯结构将九样小文盒无缝衔接成一个大盒,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之美。



-二十四节气



-契合
戴即合,摘即离,结合中国的传统榫卯方式设计一款特殊结构的戒指,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以指为榫,以戒为卯,结构吻合,感情契合。


-正负


-秦淮花灯


-编制灯具

-榫卯家具


-安晚组柜


-“山映斜阳”桌柜组合


-“时光”色散时钟


-低多边形与折纸的融合实验系列


-交互屏风


# “中国方式”设计方法研究总结


-「中国样式」向「中国方式」转化

(1)从装饰到到原创设计

(2)可国际跨文化解读

- 原创设计成果的持续研究与推广

(1)文化与科技相融合

(2)从概念推演到实体验证

(3)从静态模型(Mockup)到工作样机(Working Sample)

- 层次的文化差异导致了方式的不同



- 研究路径的创新探索

(1)文化创意的产品只有在方式上

(2)有民族之根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十九大报告提出:

(1)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秉承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

(2)坚持中国的文化立场。

(3)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现状。

(4)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人关心的文化问题。

(5)提出中国的文化方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回放观看线上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