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 柳冠中教授谈新形势下中国工业设计的历史机遇

来源:  时间:2015-04-28

2015329日,南国春早,首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在羊城召开。开幕式上,三位院士嘉宾做了三场特邀报告,无独有偶,在中国最强大脑们的视野里,有两场大篇幅提到工业设计。4月,鹏城,中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高研班上,来自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高层智囊开卷点题,从经济发展的规律上深度解析工业设计我们萃取了柳冠中先生的精彩讲话,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QQ截图20170908095451.jpg

柳冠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和交流委员会主任;

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

中南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广东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等


【我们有“工业”,但未完成“工业化”】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制造业的低端产业形态、低附加值国际分工地位的现状使得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着明显差距 ,没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整体机制和意识,规模化的大生产、集合化的大分工体系产生了保证社会工业化体制运转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度和文化、价值观。


我国改革开放不到30年,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工业化虽然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社会型“产业链”和“工业文化意识”并没有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积淀和成熟。我们有了“工业”,但还没有完成“工业化”。


【不要沉溺在】

【不基于“品”的“品牌”表象的“谎言”中】

2014年互联网火的发烫,中国的GDP却下滑了。德国的电子商务很差,德国奄奄一息了吗?至今国人没有一款自主知识产权的打印机,你有幸看到所谓国产的打印机都是日本专利;在中国汽车下线的时候,韩国还没有汽车工厂,但现在满大街的现代和起亚……?当很多人自豪中国手机飞速发展的时候,你知道玻璃最好的是美国的康宁吗,你知道摄像头最好的是索尼的吗?但是我们沉溺在表象——“品牌”的“牌”——这个不基于“品”的“谎言”。


在专业的工业领域,小到一个精密螺丝,一把扳手,一个轴承,一个镊子我们都有明显的差距。同样是扳手,欧洲产品1000元可以走进航空,汽车,高端设备的车间。而我们的扳手被抛在工地的泥泞里,找不到了,花10块钱可以再买一把。因为房地产的催生,中国的老板加足马力的生产工业革命时代就可以生产的锤子,扳手,中国企业可劲的生产粗糙的钢材,铝合金,水泥,玻璃,那是200年前别人就擅长的事情,我们有什么可以自傲的呢?


一个国家的强大,想获得尊重,不仅是你能生产多少种东西,更重要的是你有多少东西是这个世界最先进的。我告诉行业里和行业外的一个事实。国内手动工具没有一家进入汽车制造工厂的,航空航天,核能,高端设备维护更不用说了。这些行业听说你是国内品牌,不仅另眼相看,还可能直言拒绝。抛光打磨的耗品,高端设备用的几乎都是进口产品。销量最大的电动工具和手动工具都是外资的。


电子商务做的大多是没有知识积累的标准化产品或“山寨”产品,创造力都被用在了嘘头、虚假和夸张中了。对国家而言,电子商户和传统的销售,只是不同的方式罢了,有一群人经营转移到另外一群人。产品的本质并没有很大变化,反而更差了,因为评价尺度的单一,仅仅是在“曝光率和价格”上。最好的例证,2014年“互联网”火的发烫!但“阿里巴巴”能把中国的机械设备卖到德国去吗?


中国真正强大的标志,不是在全球“超市的货架”上,不是在“亚马逊网站”和“阿里巴巴网站”上,而应是在德国、在美国的实验室里。


当所有人的目光有意无意的全部投向哪些掌握纸质媒体的长子们、掌握户外媒体的房地产商们、掌握物联网媒体的网络大佬们身上的时候,也包括我们工业设计的娇子们,谁来关注制造业企业呢?谁来拯救中国制造业呢?


作为企业、设计公司和设计师必须要以提供好产品为基础,否则品牌还只是广告吹嘘;“品牌战略”也只能做梦。


【什么是工业设计和自主创新?】

然而,处于激烈竞争又相对后进的一个“国家”层面的整体实力,是不可能仅以一个企业或一名设计师,或光有千百个好卖的产品或设计,而没有把国家、民族利益置首位的“战略”,仅追求“利”和“巿场营销策略”,要么太书生气;要么仅把“设计”作为谋私利的工具,不能算是真正的“设计师”。


当一只玻璃杯中装满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改装菜油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菜油”。只有当杯子空置时,人们才看到杯子,说“这是一只杯子”。同样,当我们心中装满成见、财富、权势的时候,不愿清空杂念就不可能容纳新观念了,也就已经不是作为“人”自己了。人往往热衷拥有很多,却往往难以真正的拥有自己。


工业设计是解决工业化社会分工带来的”制造和受众需求”以及”社会各工种、各专业、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从而以“生产关系”的角色优化工业化系统中各环节要素的合理匹配的创新以提升社会生产的效率和生活的品质。


我国当今“构建工业设计行业结构”为中心的阶段向“工业设计拉动为核心的产业创新”的阶段过渡的思考和探索。我们设计界的同仁们团结起来,甩掉急功近利的浮躁,培养沟通和分享的素质,认真思考和实践,共同努力,踏踏实实地投身于集成设计的新产业结构创新的“服务设计——设计范式”。


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已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目标。只有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乃至”创新”产业结构,从“产品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才有可能实现由“加工型工业”向“中国制造”,再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将我国建设成一个创新型的国家。


【设计教育者的责任和机会】

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和知识的堆积,这是教育久远而宏大的终极旨趣。否则,你拥有的知识愈多,对人类,对生命的危害愈大。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才是一种教育的手段。


读书最大的益处是激发想象力和灵感,而不是看谁记住的知识多少?读书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学习的意义之一便是这样,看到黑暗,并于黑暗里看见更大、没有雾霾的蓝天、白云、阳光。


能构建知识结构的思维方法,比“千马分屍”的知识堆砌重要得多!在眼下的教育大环境下,喜欢发问且用质疑、批判的眼光看世界的人们更显得弥足可贵,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我们这一代设计师如果不能突破附庸商业的思维,无论个人赚多少钱,设计还是原点没动。突破“唯商业利益”的“产业生态系统”,找到新的“服务链的产品原型”,是社会给我们这一代设计教育者提供的责任,也是机会。


一万年也要技术、也要商业,但没有设计的立场和声音也是不健康的。探讨是为了唤醒我们设计与生俱来的良知、智慧和能力,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工作平台。为什么有那么多被外国收买的院士有鼓吹转基因的胆量?这其中的人原本不一定都是恶人,利益驱动是原因之一,而信息不对等、不开放也提供了温床。


工业设计不是市场和技术的工具,它不是生产力本身,而是解放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商业、技术与设计是社会的支柱,要博奕,要协调。但商业与技术已是参天大树了,设计还只是棵幼苗!几千年的设计文明基本被权贵们强占了,它只有光鲜的外表,其本质并没全部为亿万创造文明的大众服务!造成当今在博物舘、典藉里的灿烂“文化”成为文明的顶峰。而只有工业设计具有用“人类总体文明”修正工业文化的胸怀和能力!


我们“加工型的制造”机制还未摆脱,更未超越引进的标准、品质;我们的机器始终与维修如影随形;当我们连基本的人性包容和品质需求都满足不了时,我们却突然像美国人一样高谈个性化定制、云计算服务,是不是太“奢侈”了呢? 在“创新”与“品质”两方面,中国企业会不会最终像中国足球一样不伦不类呢?我们无意否定任何潮流,而只想提及潮流的另一面。


【“适度设计“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我们则更应坚信人类无论如何创新,都颠覆不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需求,颠覆不了对优秀而稳定的品质的需求。想想看,要将一个几乎每台机器都需要的普通轴承做到使用寿命至少半个世纪,一台不管是否智能化的冰箱至少10年内不会有故障,一个很普通的房子至少在100年里不会倒塌,真的需要借助互联网来“交互”实现吗?


为“品质”而生的扎实的工业化机制,却使其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拥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我们知道人类永远需要制造,我们也应该知道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因此把基础数据统计的信息融入进自己本来的优势上,以创造出我国自己符合时代与个性的进一步优势!


如果把设计定义为“创造人类健康、合理的生存方式”的话,“服务设计”就是设计的最高层次,是人类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的必然境界。服务设计“提倡个人使用,而不提倡私人占有”,其实中国古代早就有“留有余地,适可而止”的哲学思想。服务设计不仅解决当前的人类生存问题,还要思考人类下一代以及未来人类生存、发展的可能。“适度设计“正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